【迎评促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传帮带锻师、一流课程强基、学赛教互促”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5-04-2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武汉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源于1974年成立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1974年开始本科招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入选湖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2021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实验教师及高级实验师4人。

我国金属材料产业正处在向“低碳化、功能化、高端化”战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亟需大批“重担当、强基础、深融合、善挑战”工程应用能力突出的金属材料新工科人才。专业面向材料、汽车、电器、冶金、建筑和新能源等行业培养思想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艺设计、材料开发或项目管理等工作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一、“传帮带锻师”打造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长期坚持“传帮带锻师”,发挥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快速积累教学经验,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资深教授袁泽喜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互动各个环节指导贾涓老师,贾涓老师先后获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三等奖和校级一等奖。在贾涓老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张施琦和程朝阳分别获得校级板书设计大赛一等奖和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贾涓老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指导青年教师

教学成果获奖

二、一流课程强基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长期专注于课程及配套教材建设,目前已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和线上课程。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来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材料科学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坚持思政引领,将材料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内容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满足社会发展新要求。省级一流课程《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显微分析》通过四层次案例贯通学生“认知-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链条。加强《材料腐蚀与防护》和《材料研究方法》等在线课程建设,打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AI赋能课程建设,将人工智能融入课程,例如获批“AI赋能金属材料结构、性能与表征智慧核心课程群建设”等项目,紧跟学科发展,培养具备前沿视野的创新人才。

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材料研究方法-电子显微分析》获批全国性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线上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国家教指委规划教材。主编出版《材料环境学》、《钢铁质量及其构件失效分析》、《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及热处理》、《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学综合实验指导书》等教材。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教研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8项,发表教研论文35篇;获批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创项目5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获批专利近40余篇/项;39人通过材料热处理见习工程师资格考试,并获得材料热处理见习工程师资格认证。

主编教材

三、学赛教互促提高创新能力

依托多层次教学团队和实践应用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培养理念,搭建“学赛教”互促的多维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方面优势,实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学科竞赛100%全覆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大赛、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材料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失效分析大奖赛、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等与专业有关的课外科技竞赛。年均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50余人次。另外,承办了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第二届湖北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和第十届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大区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指导学科竞赛获奖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传帮带”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利用一流课程强基、采用学赛教互促提高创新能力等措施,构建了金属材料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未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将继续以建设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迎评促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聚焦“智能成型+绿色制造” 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体系 下一条:我部学子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