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部是学部制教学科研单位、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本科始于1958年原武汉钢铁学院,1999年原材料学院和冶金学院合并组建为材料与冶金学院,2023年学校建立举校机制成立材料学部。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4个系。经过6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宝武集团原董事长陈德荣等为杰出代表的2万余名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母校和学部赢得了广泛赞誉。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47人(含在站博士后26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教授43人(二级教授9人、三级教授15人),副高职称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4人,占比96.90%;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56人,占比57.73%。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卓越工程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湖北省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3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拥有洪堡学者、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香江学者和澳门学者等青年人才6人。学部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GF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20余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业务精湛、综合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849‰,工程学进入前1.566‰。

科学研究

    建有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B类)重点实验室、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9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数智化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高端钢铁材料、低碳冶金与智能制造、能量转换及存储材料与器件等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学部创新研发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0余项。其中,桥梁钢、极地严寒用钢等一系列高端钢铁材料用于港珠澳大桥、沪苏通大桥和国家在俄罗斯实施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等重大工程;热轧中高碳合金工具板带钢创造世界最薄纪录;建成国内第一条厚带钢厚镀层连续热镀锌生产线;研发出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用高强贝氏体钢轨,并广泛应用于高铁新线;高温磁电材料在型号驱逐舰、型号飞行器上列装应用;5G光模块用Micro-TEC芯片解决了我国光芯片热管理和精准控温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国产替代;开发的多尺度固-液相变胶囊和高温相变储热耐火材料用于炉衬和蓄热体实现温度自补偿使烟气排出温度降低30℃,实现工业炉衬近“零”热损,等等。

教学质量

    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湖北省材料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积极探索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材料类国际化英才班”等,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式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拥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跨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4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与宝武集团、中铁建、中广核、中铝、东风汽车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设立了“濮耐奖学金”“利尔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中信铌钢奖学金”和“斯曼创新奖”等企业和社会奖学金。

国际化水平

    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2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实质性合作关系。“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钢铁工业耐火材料新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唯一),“先进耐火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及教育部“中-印-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等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建有“湖北中奥(欧)科技与教育创新中心”“钢铁材料中-澳研究中心”“海洋材料应用技术中-俄联合研发中心”,是全球耐火材料教育与研究联盟(FIRE)组织正式成员(国内唯一高校)、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与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成立“耐火材料与冶金虚拟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

人才培养

    现有学生2210人,其中本科生1421人、硕士生627人、博士生162人。学部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构建学科、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的“寓教于研、寓学于研”机制,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多次获得学校“优良学风学院”“优良学风单项奖”“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等荣誉称号。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名单;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资格以及“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长江学子”等荣誉称号。学部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多次斩获“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奖励,每年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400余人次。学生就业率超过98%,深造率达到50%。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责,秉承“精金百炼 钢浇铁铸”的精神,扛牢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责任,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学校“率先突破 走在前列”奋斗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团结奋斗。

(更新时间:2025年4月)